厂商资讯

清华美院历史建筑保护有哪些保护与利用原则?

发布时间2025-04-02 21:4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秉承其深厚的学术传统与实践经验,形成了以下核心原则:

1. 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合

清华美院强调在保护中延续历史建筑的文化基因,注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例如,在首都“十大建筑”设计中,常沙娜等师生将敦煌艺术元素融入宴会厅天顶装饰,既传承传统纹样,又结合现代建筑功能需求,实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这一原则强调保护不是简单的复刻,而是通过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时代价值。

2. 功能适应性更新

历史建筑的保护需与当代功能需求相结合。清华美院在教学中倡导“设计必须与建筑功能相结合”,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三号教学楼的改造案例中,设计团队在保留1950年代建筑风貌的优化空间布局以满足现代教学需求,体现了“保护性修复”与“功能再生”的平衡。北京工业遗产(如798/751园区)转型为文创园区,展示了历史空间通过产业共生实现功能活化的成功实践。

3. 整体性保护与系统性研究

清华美院注重从整体环境视角出发,强调历史建筑与周边文化生态的关联。例如,在非遗保护中提出“文化空间”概念,认为建筑不仅是物质载体,还需关注其承载的社会活动和文化功能。研究团队对北京“居住小区”类历史建筑的保护,不仅分析建筑本体,还调查社区社会网络与使用现状,提出“价值综合评估”与“系统认知”的方法。

4. 科学评估与技术支撑

保护实践需基于严谨的学术研究与技术探索。清华建筑学院团队在历史建筑修缮中,通过测绘、材料分析和结构安全评估,制定针对性方案。例如,北航三号楼改造中采用“确保建筑安全、完善功能、风貌修复”的递进策略,体现了科学理性的保护路径。清华设计院在历史项目中积累的图纸分析、比例尺应用等技术经验,为保护工作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5. 社区参与与可持续活化

保护利用需注重社会参与和可持续发展。云南民族大学的田野调查案例显示,通过记录村民生活与空间互动,设计从“创造空间”转向“理解空间”,使保护更贴近社区真实需求。北京月坛街道的历史街区研究,通过梳理街区形态演变与社会网络,提出“产权关系厘清”与“价值提升”机制,强调保护需兼顾居民权益与文化传承。

清华美院的历史建筑保护原则,根植于其“艺科融合”的教育理念,既包含对传统工艺的深度挖掘(如沥粉贴金工艺的应用),又融入现代设计思维与技术手段。其核心是通过多维度的价值评估、功能适配和社区协同,实现历史建筑的活态传承与可持续利用。

猜你喜欢:美术集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