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1:41
清华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方面,既继承传统工艺又融合现代科技,形成了独特的保护理念和实践方法。以下是其核心保护与利用方法及相关案例:
1. 传统纹样与建筑功能的融合
清华美院团队在历史建筑修复中注重传统装饰纹样的创新应用,例如在宴会厅天顶设计中,常沙娜以敦煌唐代宝相花为灵感,结合通风口和照明功能,将传统沥粉贴金工艺与现代建筑结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美学又满足现代功能需求。类似地,在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设计中,马怡西团队运用牡丹、玉莲等传统图案,通过现代材料(如金属蚀刻、发光膜藻井)实现传统纹样的再创造。
2. 材料与工艺的科学化应用
在保护中强调“修旧如旧”,例如对木构建筑采用传统榫卯结构加固,同时引入现代防腐技术延长木材寿命。团队注重绿色环保材料的使用,如国家版本馆采用可再生石材和环保涂料,兼顾历史原貌与可持续发展。
1. 历史街区的系统性保护
清华美院强调对建筑群的整体保护,而非仅关注单体建筑。例如,在国家版本馆项目中,设计团队通过梳理建筑群轴线布局,结合“四水归堂”的传统院落理念,将园林景观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延续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这一理念也体现在高校历史建筑保护中,如华南理工大学对教授住宅区的渐进式改造,通过保留原有肌理并适度加建公共空间,实现历史环境的活化。
2. 功能转型与公共性提升
历史建筑常被赋予新的公共功能,如国家版本馆中央书房设计为学术交流空间,兼具展览与会议功能;宴会厅在保留原有装饰的基础上优化声学设计,适应现代活动需求。清华美院推动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将传统民居改造为非遗展示馆或社区活动中心,促进文化传承与民生服务结合。
1. 数字化记录与虚拟修复
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对历史建筑进行精准测绘,例如对敦煌藻井图案的数字化整理,为国家版本馆设计提供参考。团队还利用数字技术模拟传统彩画工艺,辅助修复决策。
2. 学术研究与教材开发
学院长期整理传统图案教材(如《中国锦缎图案》《敦煌藻井图案》),并建立数据库支持教学与保护实践。例如,施宇峰在云南田野调查中结合环境意识与非遗“文化空间”理论,形成系统性保护方案。
1. 社区共建与文化认同
清华美院强调历史建筑保护中的社区参与,例如在乡村建设中,通过记录村民活动空间(如节日庆典、祭祀场所),将居民需求融入设计,增强文化归属感。在高校历史建筑改造中,如华南理工大学教授住宅区项目,通过增设公共庭园和工作室,促进师生与历史空间的互动。
2. 美育与公众传播
通过展览(如“跨越山海——全国高校乡村艺术建设成果展”)推广保护理念,展示艺术赋能乡村的案例,激发社会对历史建筑价值的认知。常沙娜等专家通过讲座、回忆录(如《黄沙与蓝天》)传递“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设计哲学,培养新一代保护人才。
清华美院注重国际经验的借鉴,例如在历史建筑保护技术研究中对比中德差异,吸收德国在材料科学和精细化维护方面的经验,同时推广中国传统工艺优势。团队联合建筑学、环境设计、非遗研究等多领域专家,形成跨学科合作模式,如国家版本馆项目集合建筑师、工艺美术大师和工程师共同完成。
清华美院的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方法以“文化根基+创新思想”为核心,通过传统工艺传承、功能活化、数字化保护及社区参与,既守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赋予其时代生命力。其经验不仅服务于国内重大文化工程(如国家版本馆、),也为全球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
猜你喜欢:央美校考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