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02 21:41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美院)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方面,结合其艺术设计优势与学科特色,形成了多层次的策略体系。以下是基于相关实践与研究总结的主要策略:
清华美院师生在历史建筑保护中注重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与现代建筑功能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表达。例如,在首都“十大建筑”的装饰设计中,常沙娜等学者运用敦煌壁画中的宝相花纹样和沥粉贴金工艺,融入宴会厅天顶灯饰设计,既保留传统工艺的精髓,又满足现代建筑的照明与通风需求。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成为清华美院保护策略的核心。
在工业遗产改造中,清华美院强调通过文创产业激活历史建筑。例如,参与北京798/751园区的运营研究,提出以“空间重生+产业共生”模式,将老旧厂房转化为文化创意空间,既保留工业遗产的历史肌理,又引入艺术展览、品牌共创等新业态,实现功能更新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景德镇陶溪川文创园区的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策略,通过艺术设计赋予工业建筑新的文化内涵。
在具体修缮项目中,清华美院遵循国际通行的文物保护原则,注重保留建筑的历史痕迹。例如,清华大学明斋门厅改造中,设计团队通过透明介质串联历史过街通道与现代门厅功能,既恢复建筑初始形态的空间通透感,又保留现状使用需求,避免过度干预。这种“记忆重塑”设计观强调对历史信息的真实呈现。
清华美院依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及国家遗产中心等平台,形成多学科协作机制。例如,在历史建筑保护规划中,建筑师与艺术设计师共同参与,结合结构安全评估、传统工艺研究等,制定综合方案。清华大学校内实施的《早期建筑保护与安全管理办法》为美院相关项目提供了制度支撑,明确责任分工、经费保障及日常维护标准。
清华美院通过教学与科研推动保护理念创新。例如,开设传统工艺课程,培养学生对历史建筑装饰技艺的认知;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城镇历史文化街区谱系与价值研究》,从学术层面探索保护理论。吕舟教授提出的“以人为中心”保护理念,强调社区参与和文化传承,也在美院实践中得到体现。
清华美院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以艺术创新为驱动,注重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功能活化与价值提升,并通过制度保障与跨学科协作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策略不仅服务于校园内的历史建筑(如明斋、清华早期建筑群),也为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业遗产转型等国家重大工程提供了设计智慧与实践经验。
猜你喜欢:集训画室
更多厂商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