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简称清华美院)的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中,多门课程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通过项目实践、校企合作、跨学科融合等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以下是相关课程的梳理和分析:
一、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实践课程
1. 《刺绣艺术设计》
课程特点:作为染织艺术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通过“研究型训练模式”和“民间艺人进课堂”等形式,将传统刺绣工艺与现代设计方法结合。学生需完成从工艺到设计的全流程实践,涉及材料实验(如羊毛、塑料、光纤等)和多元载体应用(如首饰、包饰、服饰等)。课程成果包括多组以海洋生物、敦煌文化等为灵感的创意作品。
实践环节:学生需独立完成湿毡、珠绣等工艺操作,并通过设计应用探索传统工艺的现代转化。
2. 《家具设计实践训练营》
课程形式:环境艺术设计系暑期实践课程,与锐驰家具合作,以“铝型材”为主材,要求学生突破工业材料的限制,设计兼具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家具。学生需在厂区完成三周的全流程实践,包括材料实验、结构设计及成品制作。
特色:强调“技术原点”研究,注重材料属性与工艺创新,成果如《置兀架》《天穹之灯》等作品体现了工业材料与艺术设计的融合。
二、跨学科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课程
1. 新增“艺术与科技”非全日制硕士项目
培养模式:依托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技术,结合数据艺术与智能设计,课程以“实践项目驱动”为核心,要求学生完成基于智能技术的设计升级方案。例如,学生需在实验室环境中探索数字艺术与信息化技术的创新应用。
校企合作:与头部企业联合开展产业项目实践,支持学生参与智能体验设计、数字艺术转化等课题。
2. 《计算思维与数字媒体设计》
课程内容:面向非技术类学生的基础编程与硬件实践,结合软硬件设计开发,如数据可视化、交互装置等。课程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字媒体创新能力。
教学资源:依托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和清尚智慧场景研究院,提供跨学科技术支持。
三、艺术管理与创作实践课程
1. 艺术管理硕士“专业实践”课程
实践形式:通过校内写生、校外考察和导师点评,提升学生对艺术创作过程的认知。例如,学生需完成十幅以上写生作品,并在李睦教授的指导下探讨色彩与主观表达的关联。
成果展示:课程以线上展览形式呈现,强调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能力。
2. 《创意设计》与《视觉思维》
课程目标:通过“创意思维”和“造型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例如,《创意设计》结合工程学与艺术学,要求学生在限定条件下完成跨学科设计项目。
四、环境艺术与展览设计实践课程
1. 《数字展览设计艺术人才培训》
项目背景: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聚焦数字文化传播与沉浸式展览设计。课程涵盖数字文旅、媒体空间等内容,学生需参与实际展览策划与制作,强调文化数字化应用能力。
实践案例: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设计互动展览,探索传统文化的新媒体表达。
2. 《空间与塑造》
课程内容:雕塑与空间设计的基础教学,通过通识性实践课程探索空间构成与材料表现。例如,学生需完成公共艺术装置的设计与制作,强化三维造型能力。
五、综合实践与毕业设计
毕业创作与设计:所有艺术设计专业均需完成毕业作品,如陶瓷艺术设计系强调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的结合,学生需通过材料实验(如陶土、釉料)和烧制技术完成创新设计。
企业合作项目:部分课程与行业头部企业(如锐驰家具、清尚设计院)合作,学生直接参与产品开发与市场转化。
清华美院通过上述课程构建了“工艺传承—科技融合—产业应用”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传统工艺、数字技术、跨学科设计等领域。其核心特色包括:
1. 校企联动:与行业头部企业合作,推动设计成果落地;
2. 跨学科整合:依托清华大学的综合学科资源,强化艺术与科技的交叉创新;
3. 项目驱动:以实际课题或展览项目为载体,提升学生的综合问题解决能力。
猜你喜欢:清美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