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家校共育难题的团体督导案例
案例背景:某高校心理咨询师针对家校沟通不畅、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案例展开督导,通过团体讨论分析如何建立家长信任关系,引导家长科学教育理念。
干预措施:督导过程中,咨询师提出需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监测,并通过家校协作营造和谐家庭氛围。例如,王云霞老师在案例报告中分享了具体咨询过程,吕改莲老师引导团队从沟通技巧、家庭互动模式等角度提出改进方案。
效果:为同类家校问题提供了可复用的经验,强调“家校共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作用。
2. 危机干预与生命教育案例
案例背景:针对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如学业压力、抑郁倾向),国科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通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意见》指导心理辅导员开展干预。
干预措施: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如组织生命教育主题团辅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模拟危机场景,教授学生应对策略。心理联络员和心理委员协作筛查高危学生,提供及时支持。
效果:构建了全员参与的危机干预网络,降低了校园心理危机发生率。
3. 考试焦虑团体辅导案例
活动设计:通过“空椅子对话”技术,引导学生分饰“消极意识”与“积极意识”角色,自我辩驳考试焦虑的根源(如“考不好丢人”“家长失望”)。
干预过程: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表达真实担忧,团体成员共同探讨应对方法,如时间管理、冥想放松等,并制定个性化改进计划。
效果:增强学生对焦虑的自我觉察能力,提升积极应对考试的信心。
4. 沙盘与艺术治疗团体活动
案例应用:在怀柔区“阳光心灵驿站”中,团队使用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帮助青少年表达情绪。例如,学生通过摆弄沙具呈现内心冲突,咨询师从中解读其人际或家庭问题,引导团体讨论解决方案。
特色:非语言表达方式降低了心理防御,尤其适用于内向或创伤经历的学生。
5. 压力管理行为训练案例
活动形式:设计“分拣混合豆类”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体验耐心与抗挫力。活动中强调团队协作,如最先完成者获“优胜奖”,坚持到底者获“意志奖”。
效果:通过具象化任务,帮助学生理解压力应对的阶段性策略,如分解目标、调整节奏。
6. 自我探索与成长团体辅导
活动设计:通过“信任背摔”游戏(一人后仰倒下,团队成员接住),促进成员间信任建立。后续讨论中,学生分享对人际关系的反思,如“主动敞开心扉”的重要性。
延伸:结合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个人价值观与职业目标,减少迷茫感。
7. 团队凝聚力建设活动
案例实践:针对新生适应问题,开展“破冰游戏”与“问题求解挑战”,如分组完成拼图任务。活动中观察领导力、沟通模式,并通过反馈优化团队协作。
效果:有效提升班级归属感,减少孤立行为。
雁栖湖团队心理辅导案例以“全员育人”为核心理念,覆盖危机干预、家校协作、压力管理等多维度,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其特色在于:
1. 专业化:依托《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意见》规范流程,结合专家督导提升干预科学性;
2. 多样化:整合沙盘、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技术,适应不同学生需求;
3. 系统性:构建“心理委员-辅导员-专职教师-家庭”联动网络,形成长效支持机制。
更多具体案例可参考各校心理健康中心公开资料或学术文献。
猜你喜欢:上海团建活动